当暮色为景区披上轻纱,灯光便成了灵动的笔墨,在古建筑与山水间书写国学的意蕴。将亮化工程与国学文化深度交融,不是简单的符号叠加,而是让千年智慧在光影中自然流淌。
山水景致的亮化可从《道德经》中汲取灵感。在山峦起伏处,用渐变的暖光模拟 “道生一,一生二” 的演化,山脚的微光渐变为山腰的明亮,再过渡到山顶的璀璨,恰似 “万物负阴而抱阳” 的哲学隐喻;湖边的芦苇丛中,藏着感应式灯光,游客靠近时便次第亮起,如同 “上善若水” 的温柔呼应,让自然景观成为可感知的道家思想载体。
庭院亮化能重现唐宋文人的精神世界。在书院的天井里,用镂空灯箱投射苏轼 “但愿人长久” 的词句,月光穿过灯箱时,诗行便在青石板上缓缓移动;假山旁的射灯刻意保留些许阴影,暗合王维 “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” 的空灵,光影的留白与诗词的意境相互成就,让游客在静谧中触摸文人风骨。
节庆时段的灯光设计更能激活民俗中的国学基因。元宵之夜,在古街悬挂二十四节气主题灯笼,每个灯笼用不同色温呈现季节特质 —— 立春的浅绿、夏至的橙红、秋分的暖黄、冬至的清冷,灯光亮起时便如展开一幅流动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;中秋的湖心亭畔,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 “嫦娥奔月” 的传说,光影中穿插《礼记》里 “秋暮夕月” 的记载,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光影中具象化。
这种文化与技术的碰撞,让景区夜游成为沉浸式的国学体验。当游客在灯光指引下读懂斗拱里的 “天圆地方”,在光影变幻中理解楹联中的平仄对仗,亮化工程便超越了照明的本质,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。每一束精心设计的光,都是对国学智慧的现代致敬,让传统文化在夜色中焕发新的生命力。